产品设计中用户偏离预设路径,福格模型来帮忙
比特派钱包官网 2025年1月30日 17:17:24 比特派官方下载 13
在产品设计这一领域,存在一个普遍现象,值得关注:设计师设计的用户行为轨迹与用户实际行为轨迹常常存在不一致。这种现象背后,涉及诸多关键因素,如用户的动机、操作的难易程度以及触发用户行为的条件等。
用户动机的重要性
设计产品时,不能忽略用户的内在驱动力。缺乏这种驱动力,用户往往难以采取我们期望的行动。以某个产品为例,若缺乏合理的动机去引导用户,即便界面设计得再精美,用户也难以持续使用。以电商类产品为例,若想激发用户下单,就必须深入挖掘他们购物的动机,比如是价格优势还是商品本身的独特性。此外,每个操作环节都需要相应的动机支持,这样才能确保用户按照既定路径进行。比如注册流程,每一步都应明确告知用户好处,比如注册后能享受的专属优惠,这样的设计就为用户提供了足够的动机。
用户需看到具体利益才会采取行动。比如,社交应用提醒添加好友能拓宽人脉,这便是激发用户拓展社交的诱因。若没有这类激励措施,用户很可能不会有所行动。
降低操作成本
用户一旦产生使用意愿,减少操作难度就显得尤为重要。当前,大家追求的是效率,一旦操作流程复杂,用户便会流失。以支付为例,它从过去的繁琐步骤简化为现在的快速支付,只需片刻即可完成。类似地,在阅读软件上,翻页操作也从过去的复杂过程转变为现在的轻触或点击。
某些功能的调整,操作流程被不断精简。昔日,手机功能需层层翻阅菜单,如今,关键选项都置于显眼处,一点即用。这样的简化显著提升了用户的使用感受。以文件分享为例,以前需要多次点击才能完成分享,而现在只需直接选中文件即可实现分享。
操作节点必要性剖析
将操作步骤细分至具体动作层面,有助于评估每个动作环节的必要性。以购物应用中的下单为例,流程中包含挑选商品、核对订单、完成支付等步骤。若某些步骤并非必须,且对用户体验无显著影响,则可予以省略。在办公软件中,对于一些复杂功能内的子操作,若它们不影响主要功能的实现,同样可以适当简化。
拍照软件过去常将不常使用和常用的功能混搭。后来经过整理,只留下了核心功能。这样一来,用户使用起来变得简单多了。这样的设计避免了冗余,按路径操作起来更加顺畅。
触发器的作用
触发器能吸引人的目光,并告知即将发生的动作。在日常生活中,这类例子随处可见。比如,游戏中关卡转换时出现的提示,会指导玩家如何继续操作。又如在视频平台上,成为会员后,系统会弹出展示会员特权的窗口,这也算是一种触发器。
触发器具有提醒功能,能引导用户转移视线。一旦平台推出新功能或活动,它会及时发出提醒,指引用户前往相应页面。比如电商平台的大型促销活动,会跳出现金券领取的提示,以此吸引顾客的目光,促使他们进行购物。
用户操作的阻碍因素
在设计产品时,需留意那些可能妨碍用户使用的因素。操作预判的不确定性尤为关键。比如,面对新软件的功能,用户往往不清楚操作后的具体效果,因而会犹豫是否尝试。以某些办公软件新增的协作功能为例,若缺乏示范和说明,用户通常不敢随意使用。
在终端切换过程中,情况类似。比如从电脑切换到手机,若产品缺乏指引,用户会感到困惑,操作难以进行。以资讯类产品为例,若在电脑上阅读到一半的文章,转到手机端没有提示能否继续阅读,这无疑会妨碍用户的操作。
告知用户相关信息
为了消除用户的疑虑,我们需要向他们提供所需了解的详细信息。比如,在金融产品操作时,需向用户说明资金的去向和收益情况。再比如,在购买在线课程前,应告知用户师资力量和课程成效。以旅游产品为例,在操作过程中,应确保用户了解每个环节的详细信息,包括行程安排和住宿条件等。
用户一旦明确信息,操作起来会更加安心。众多失败案例中,不少是因为用户对操作信息不明确而选择放弃。以预订酒店的应用为例,若未标注剩余房间数量等关键信息,用户便难以作出选择。
在使用产品时,你是否遇到了因设计带来的不便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,同时期待你的点赞与转发。